1950年代家居:生存优先下的“基础单元”

1950年代家居:生存优先下的“基础单元”

核心内容​​:聚焦建国初期(1950-1959年)家居的“功能性优先”特征,解析“一张床+几个箱子”的极简配置背后的社会背景。

  • •​​物质基础​​:建国初期,全国范围内“填饱肚子”是首要任务,居住与家居未被视作“生活品质”的组成部分。普通家庭以“有床可睡、有箱可装”为满足,家具多为自制或简易木器(如擀面杖、木凳)。
  • •​​典型配置​​:结婚时的“最高配置”仅为“几个大木头箱子”(用于存放衣物粮食),部分家庭添置八仙桌、条凳,但材质以杂木为主,工艺粗糙。
  • •​​新闻视角​​:1950年代的家居新闻多散见于地方民生报道中,例如“某木器合作社推出低价小板凳”“单位分配住房附带简易家具”,反映“生存型”家居需求的普遍性。
  • •​​历史意义​​:这一时期的家居虽简陋,却奠定了“实用主义”的基调——家具的存在只为满足基本生活功能,无关审美或个性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